一大早,53岁的陈凤爱拉着几筐刚割下的韭菜,径直运进分拣中心。翠绿欲滴,沾着露水,瞧着就喜人。金才湘见状,依次接单、查货、称重、登记,对于品控,其实他们彼此很是放心。大家统一种植、统一技术、统一标准,卖到市场,打的还是同一品牌,自然不敢砸了口碑。

在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的“拾得农业共富工坊”,像陈凤爱这样的种植户总共25户,联合成立了3个生产基地。平日里,他们只需除草、收割等基本的农事操作,840亩韭菜田皆有喷滴灌设备进行水肥管理。陈凤爱过去也种地,加盟工坊后,年收入至少多3万元。

无后顾之忧,只需按标准生产的背后,缘于工坊有“坊主”金才湘。成立于2019年的“拾得农业”专营韭菜种植,是县里的农业龙头企业。短短几年,360亩高标准大棚拔地而起。因主打有机招牌,对肥水控制、病虫害防控要求更严,金才湘已摸索出一整套技术模式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在金才湘看来,光靠企业封闭运营肯定不行,必须建立起组织化体系。企业负责技术指导、标准制定、分拣包装、市场营销等,逐渐把劳动密集型的种植环节交予专业农户。双方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发挥各自优势,实现企业轻装上阵,农户致富有方。

片区党建联建由此应运而生。2022年,以“拾得农业”为龙头,与三新、寺后、下王、何村、溪头陈等周边5村党组织实行“抱团”。如何分工?村集体党组织负责闲余劳力和土地的组织,落实各个合作基地;企业则统一输出技术和服务,共享各种设备,按标准收购即可。

平桥镇组织委员孙磊相告,有了党建联建机制后,对企业而言,一方面,农忙时节的劳力组织更有序,在乡村的创业环境也更顺了,毕竟与强村富民有着直接关联;另一方面,汇聚的资源更多了,科技支撑就十分典型。据了解,平桥镇党委为此专门组建了一支技术服务队,牵头工坊与科研院所的合作,定期邀请专家指导。

如今,“拾得农场”渐入佳境,大家坐在一个板凳上后,等于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。记者看到,每份从分拣中心发出的韭菜外包装上,均有个二维码,类似身份证,只需手机一扫,产地、种植过程、检测信息等一览无余。质量有保障,品牌自然更响亮,溢价再与农户共分享。前不久,“拾得韭菜”还入围全省第二批“263共富农产品”名录,在当地更是成为“俏手货”。

平桥镇的另一个“共富工坊”,同样由一家名为“本心农业”的龙头企业带头,实行“党建联建引领+企业承包+农户入股”运营模式,由片区党组织统一流转土地,与优质企业“联姻”,放大资源、技术、人才优势,进一步打通蔬菜瓜果的产业链条。

眼下,“本心农业”老板葛浩亮不光自己富了,还将更多心力投入培育乡土人才,让部分技术娴熟的农户“自立门户”,变过去的雇工制为合作制。对农户而言,交上一笔租金后,无需忧心水电、种苗、农资等,现在为自己干活。

葛浩亮介绍说,果蔬成熟后企业统一销售,盈利所得65%返给农户。只要产量高、品质好,就能赚得多。大家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后,管理自然更精细、更用心。现在工坊内,17名农户变身“农场主”,个个技术进步迅速,成了独当一面的乡土人才。

在平桥镇党委副书记陈时斌看来,带动小农户接轨现代农业,是乡村共富的应有之义,工坊所提供的正是“一条链”式服务,大家共同做大“蛋糕”,实现共赢,方能可持续。数据显示,光“拾得农业”与“本心农业”两个共富工坊,就辐射周边35个村,提供就业岗位超1000个,带动低收入农户人均年增收两万多元。

推荐内容